媒體聚焦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李玉麟 通訊員 江珊
在廣袤的東非大草原上,生命遷徙“大片”已延續百萬年。7月25日到27日,每天下午四點到晚上八點,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對2025年東非野生動物大遷徙進行連續三天的直播報道。這場直播也是2025年中肯文化和旅游季的重頭活動。
直播中,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中國科學院中-非聯合研究中心(以下簡稱“中-非中心”)主任王青鋒研究員,中-非中心執行主任嚴雪研究員等專家應邀參加此次考察直播活動。昨日,記者聯系到兩位專家,請他們講述非洲的精彩故事。
(1)解密野生動物為何要跨越千里大遷徙
在東非草原的廣袤天地間,每年都在上演著自然界最壯闊的生命史詩——數百萬只角馬、斑馬和瞪羚組成的遷徙大軍,沿著順時針方向,完成長達3000公里的周而復始的征程。這場跨越兩國(坦桑尼亞和肯尼亞)的遷徙,伴隨著30%左右的個體損耗率,為何依然成為角馬代代相傳的生命使命?
答案藏在草原與雨季的千年約定里。嚴雪研究員介紹說,動物遷徙的核心驅動力是對生存資源的追逐。東非大裂谷的地形差異造就了不均的降雨分布,印度洋季風則掌控著雨季的北進南退。國家動物博物館專家解釋,東非高原1000米-2000米的海拔造就了晝夜溫差大的熱帶草原氣候,而“非洲十字架”(東非大裂谷與赤道交匯)的地理特征,讓雨水與草料的分布呈現嚴格的季節性,迫使動物們以遷徙打破時空限制,完成對水源和食物草料的追逐。
隨著直播鏡頭,大家可以看到,馬拉河渾濁的水面上,一道“S 型”河道正醞釀著震撼的“天國之渡”——45度的岸坡讓角馬積蓄爆發力,無數的踩踏發生,不足百米的水道成為生死沖刺線。當領頭的角馬躍入激流,鱷魚的利齒在陽光下閃著寒光,幸存者抖落水珠繼續前行,還將接受獅群、豹群等掠食者的生死考驗。這場“填過制度”如同一把精密的“生態過濾器”,篩選出最強健的生命,詮釋著東非草原生物多樣性的生存智慧。
(2)解鎖東非草原上萬物共生的生態密碼
王青鋒主任講解說,在遷徙的洪流中,物種間的默契協作堪稱自然的神來之筆。斑馬率先啃食高大的干草,露出鮮嫩的草莖;角馬緊隨其后,專注于中間莖干的部位;瞪羚則低頭尋覓貼近地面新發的嫩芽,三者將草原資源利用率推向極致。
當角馬群踏過草地,驚起的昆蟲成為鳥類的美餐;禿鷲在天空盤旋,隨時清理被沖到岸邊的角馬殘肢;“屎殼郎”推著這些遷徙食草動物的糞球來回穿梭,將養分還給土壤……這種生態循環讓200萬頭遷徙大軍走過的草原,始終保持著生機循環。
嚴雪研究員也感嘆到,生存的博弈在這片土地上從未停歇,卻處處透著共生的哲學。河馬巨大的咬合力能咬斷角馬的骨骼,而角馬在無意間開辟了大量的積水坑,成為其他小型動物旱季時救命的小生境。獵豹在樹蔭下喘息,剛完成時速百公里的追捕,卻因體力不支并來不及藏匿獵物,而無奈將勞動成果拱手讓與斑鬣狗;獅子趴在火山巖上養精蓄銳,它們不參與遷徙,卻通過控制食草動物種群數量,避免草原被過度啃食。每3月,約50萬頭角馬幼崽在三周內集中降生,讓天敵難以盡數捕獵,這種同步繁殖的智慧,正是種群延續的密碼之一。
直播過程中,嚴雪研究員攜其團隊最近主編的《肯尼亞野生動物識別手冊》亮相。央視主持人說,近年來前往肯尼亞旅游的中國游客不斷增加,這本科普口袋書,幫助他們更加便捷和直觀的了解和認識肯尼亞野生動物,也有助于中國朋友更好地認識和保護野生動物的意義。
(3)中非科技合作共護生態家園
7月26日傍晚,王青鋒主任做客直播間,詳細介紹了中非在生態保護領域的深度合作成果。作為2013年5月由中國科學院批準成立的首批發展中國家境外科教機構,中-非中心也是我國在境外建設的首個綜合性科教機構,十余年來始終以科技合作為紐帶,助力非洲生物多樣性保護。
依托生物多樣性保護與利用、水資源管理等 5 個科研分中心,中-非中心組織國內團隊與東非各國開展80余次聯合考察,發現近20種非洲植物新物種,出版《肯尼亞植物志》等專著10余部,合作發表論文600 余篇,為非洲生物資源可持續利用提供關鍵支撐。其中,中-非中心與肯尼亞合作編撰的《肯尼亞植物志》計劃出版31卷,已完成的《蘭科卷》在今年 4 月肯尼亞總統訪華時作為 “國禮” 贈送,成為中非科技合作的生動見證。
中心自主研發的“非洲生態環境大數據管理與服務系統”,整合土壤、遙感、水資源等多維信息,為生態監測提供硬核支撐。中國駐肯尼亞大使郭海燕近期調研時,高度肯定中心在生物多樣性保護、農業優質品種示范、防災減災等領域的成就。
當前,面對極端氣候導致的草原生態惡化、動物遷徙廊道縮減等挑戰,中非科學家團隊正以行動踐行“共筑命運共同體”承諾。王青鋒主任表示,中-非中心將聯合20余家中方科研單位與30余家非洲機構,持續打造生物多樣性保護“中國樣板”,為全球生態治理貢獻中非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