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交流
5月23日,應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韓月彭研究員邀請,中國工程院副院長、華中農業(yè)大學教授鄧秀新院士做客東湖講壇,作了題為 “特色資源發(fā)掘加快柑橘功能基因組研究”的學術報告。此次報告會吸引了眾多科研人員的關注。武漢植物園主任王青鋒、副主任黃偉及多位學科組負責人出席此次報告會,為此次學術交流增添了濃厚的學術氛圍。此次報告會由王青鋒主持。
鄧秀新院士作為新中國首位果樹學博士,在柑橘遺傳改良和品種培育研究領域深耕多年,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在報告中,鄧秀新院士首先概述了世界柑橘產業(yè)發(fā)展與遺傳育種的現狀及面臨的挑戰(zhàn),他強調了柑橘品種改良對自然變異的依賴,以及現代品種遺傳背景的局限性,并以黃龍病為例,詳細闡述了其對全球柑橘產業(yè)的巨大威脅。
鄧秀新院士還深入探討了如何利用特殊資源開展柑橘功能基因組研究,以培育優(yōu)良新品種,推動產業(yè)升級。他通過多個精彩案例,詳細解釋了這一研究過程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其中,鄧秀新院士分享了橙色澤形成機制的研究成果,通過對基因變異和分子機制的深入剖析,成功培育出晚熟臍橙新品種“宗橙”。在珠心胚性狀研究方面,鄧秀新院士講述了從群體構建到基因定位的全過程,揭示了多胚基因CitRWP的奧秘,并將其應用于砧木育種,為固定雜種優(yōu)勢提供了有力支持。此外,他還介紹了金柑油胞性狀研究的突破性進展,為柑橘油胞研究開辟了新路徑。
鄧秀新院士強調,針對產業(yè)重大問題持之以恒是科研工作的關鍵。他倡導實踐-理論-實踐相結合的研究模式,鼓勵科研人員整合多組學技術,深入解析復雜性狀,為設計育種提供堅實基礎。在互動交流環(huán)節(jié),鄧秀新院士對與會人員的提問進行了耐心解答。
鄧院士的精彩分享,使在場的師生對柑橘功能基因組研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激發(fā)了大家的科研熱情。與會人員紛紛表示,鄧秀新院士的學術造詣和實踐經驗為他們帶來了新的啟發(fā)和思考。武漢植物園全體師生也將以此為契機,努力提升科研水平和創(chuàng)新能力,不斷攻堅克難,奮力搶占科技制高點!
鄧秀新院士還實地考察了武漢植物園科研保育溫室及園史館,并與園藝學相關科研人員就品種選育與產業(yè)化利用等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和交流,提供了寶貴的指導意見。
鄧秀新院士作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