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交流
2025年9月5日,中國科學院大學“小洪山講壇”第98講在中國科學院武漢巖土力學研究所研發大樓學術報告廳舉行。本次講座以《Age of data: A Personal Journey》為題,英國皇家工程院院士、英國布魯內爾大學教授Asoke Kumar Nandi為師生們帶來了一場精彩紛呈的學術報告。報告會由巖土力學與工程安全全國重點實驗室主任潘鵬志研究員主持,武漢巖土所100余名師生參會。
Asoke Kumar Nandi教授的講座題目為“Age of Data: A Personal Journey”,報告首先介紹了他于上世紀80年代初參與發現W和Z玻色子,為其團隊獲得198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奠定基礎;隨后介紹他的科研理念,他認為科學研究是充滿探索、充滿樂趣的,不單單是枯燥無味的實驗數據,鼓勵科研工作者們積極探索,善于發現;緊接著Nandi教授詳細講解了他從事機器學習工作以來的4個經典案例,涉及機械、醫學、電磁學等學科;最后他提出,人工智能可以相當高效地處理一部分問題,這些問題背后隱藏的規律是人類難以挖掘的,他堅信隨著人工智能的不斷發展與完善,可以處理越來越多的科學問題。
與會師生積極發言,踴躍提問,Nandi教授與大家進行了深入的討論,解答了大家關注的問題,師生們均表示受益匪淺。此次講座不僅拓寬了與會師生的學術視野,也激勵大家在未來的研究道路上不斷前行,勇攀高峰。
報告結束后,武漢巖土所副所長(主持工作)李邵軍研究員向Asoke Kumar Nandi教授頒發了“小洪山講壇”紀念牌。
Asoke Kumar Nandi教授在物理學領域取得了顯著成就,曾與他人共同發現了W+、W-和Z0三個粒子,為電磁力和弱力的統一提供了關鍵證據,并成為198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基礎。Nandi教授是最早將機器學習方法引入數據分析的先驅之一。其研究方向主要涉及信號處理和機器學習,廣泛應用于功能性磁共振數據、基因表達數據、通信、遙感及生物醫學數據等領域,提出了大量理論和算法貢獻。首次證明了循環平穩性在震蕩數據分析中的應用,憑此榮獲英國Water Arbitration Prize獎。在國際期刊上發表論文600余篇,其中包括6部學術專著和250多篇學術期刊論文。
(胡睿陽供稿 康子洋攝影)